理解Kanban看板的核心逻辑
Kanban不是“贴任务的板子”,而是一套“用可视化解决流程混乱”的思维方式——它从丰田生产系统来,但放到今天的团队工作里,核心就三件事:
– 可视化:把任务从“产生”到“交付”的全流程摊开,像超市货架一样清楚——你能一眼看到“哪个任务在等评审”“哪个卡在测试”。
– 拉动式:不是“上游催着下游做”,而是“下游需要了才往上拉”。比如测试团队做完一个任务,才从开发那边“拉”新的任务过来,避免开发一堆任务堆在测试那里没人管。
– 限制WIP(在制品):每个阶段最多做N个任务。比如开发团队把“开发中”的任务限为3个,避免同时做5个需求导致“全在做,全没做完”。

举个真实例子:我之前带的产品团队,原本“开发中”有7个任务,每个人同时做2-3个,结果平均每个任务要15天才能做完。后来把WIP限为3个,大家集中精力做,结果周期时间降到了8天——这就是WIP的魔力。
选择适合团队的Kanban工具
选工具别跟风,关键看“团队规模”和“核心需求”。2025年常用的工具里,给你整理了对比表,直接挑:
工具名称 | 适合团队规模 | 核心功能 | 免费版限制 |
---|---|---|---|
Trello | 小团队(≤10人) | 简单看板、卡片拖动、协作评论 | 最多10个看板,无高级统计 |
飞书多维表格 | 中团队(10-50人) | 自定义字段、飞书集成、多维视图 | 免费版支持5000行数据,无高级权限 |
Jira Align | 大企业(≥50人) | 端到端价值流、高级报表、跨团队协同 | 无免费版,按用户收费(约$15/人/月) |
Notion | 灵活团队(比如初创) | 块编辑、模板丰富、数据库关联 | 免费版单个workspace限1000块内容 |
小团队用Trello够了,简单易上手;中团队选飞书多维表格,和国内办公软件集成好;大企业用Jira Align,能管整个公司的流程;如果喜欢自定义,Notion的看板视图能玩出花(比如关联数据库做任务统计)。
搭建第一个Kanban看板的步骤
以飞书多维表格为例,手把手教你搭——毕竟国内团队用飞书的多,操作也简单:
- 先理“价值流”:也就是任务从“产生”到“交付”的全流程。比如运营团队的流程是:活动idea→方案评审→物料准备→活动上线→数据复盘。
- 拆“阶段”:把流程拆成“能明确判断进度的步骤”,比如“idea池”“评审通过”“物料制作中”“待上线”“已结束”——别拆太细,最多6个列,否则会乱。
- 建看板视图:打开飞书多维表格→点“+ 新建视图”→选“看板”→把“阶段”字段设为“分组依据”——这样每个阶段就变成了看板的列。
- 设WIP限制:比如“物料制作中”最多2个任务(避免设计同时做3个海报导致拖延)。飞书里点列标题→“设置WIP限制”→输入数字就行,超了会变红提醒。
- 填任务卡片:每个卡片要包含这些信息——
- 标题:要具体(比如“618活动主海报”,别写“做海报”);
- 负责人:明确到个人(别写“设计组”);
- 截止日:加个日期,避免“无限拖延”;
- 关键信息:比如“要符合品牌色(蓝+白)”“突出满减50元”;
- 优先级:用颜色标(比如红色=紧急,黄色=重要)。
搭好后,你的看板应该长这样:左边是“idea池”(待评审的活动),中间是“物料制作中”(正在做的海报),右边是“已结束”(做完的活动)——一眼就能看到进度。
优化Kanban流程的关键技巧
搭好看板不是终点,要定期“调优”。分享两个我常用的技巧:
技巧1:看“累计流图(CFD)”找瓶颈
很多工具(比如飞书、Jira)都有这个功能——图里每个颜色代表一个阶段,曲线上升说明该阶段有积压。比如我之前带的开发团队,CFD显示“测试中”的曲线一直涨,说明测试团队忙不过来。后来我们做了两件事:
– 把开发的WIP从3个降到2个,减少送测的任务量;
– 加了1个测试人员,把“测试中”的WIP从2个提到3个。
结果3周后,“测试中”的曲线变平了,积压的任务清完了。
技巧2:算“周期时间”看效率
周期时间是“任务从‘开始做’到‘做完’的时间”。比如开发任务从“开发中”列拖到“测试中”列,用了多少天——这个数字能直接反映效率。
我习惯每周统计一次:把所有完成的任务拉出来,算平均周期时间。比如第1周平均10天,第2周9天,第3周8天——说明流程在变好;如果突然涨到12天,就得查原因(比如某个人请假了,或者需求改了)。
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法
踩过坑才知道怎么避,分享3个最常见的误区:
误区1:把Kanban当ToDoList用
很多团队搭了看板,却没设WIP,结果“开发中”列有10个任务,每个人同时做3个——这不是Kanban,是“把ToDoList贴到看板上”。
解决方法:立刻加WIP限制,先从低数字开始(比如2-3个),观察2周,再调整。
误区2:看板列太多太细
比如把流程拆成“需求收集→需求初审→需求终审→开发准备→开发中→开发评审→测试准备→测试中→预上线→上线→复盘”——11个列!结果任务卡在哪都不知道,反而更乱。
解决方法:合并相似阶段。比如“需求初审→需求终审”合并成“需求评审”,“开发准备→开发中→开发评审”合并成“开发阶段”——最多6个列,简单才好用。
误区3:不更新看板
任务做完了还在“开发中”列,或者需求改了没同步——这样的看板等于摆设。
解决方法:定个“每日5分钟规则”——每天下班前花5分钟,把自己的任务拖到对应列;每周开10分钟“看板同步会”,检查有没有没更新的任务。
最后:Kanban不是“固定流程”,是“持续改进”
Kanban的核心是“PDCA(计划-执行-检查-调整)”——先搭起来用,再根据问题优化。比如你发现“评审通过”列的任务堆了5个,说明评审效率低,那就加个“评审会固定时间”(比如每周二下午);如果“已结束”列的任务没人复盘,就加个“复盘”字段,要求每个任务完成后填1条“做得好的地方”和1条“改进点”。
我见过最成功的案例是一个电商运营团队:用Kanban看板后,活动上线的周期从21天降到了12天,数据复盘的效率提升了40%——关键不是“看板有多复杂”,而是“用看板帮团队对齐了进度,减少了沟通成本”。
原创文章,作者: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zube.cn/archives/29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