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搞懂:UX原则不是教条,是解决问题的工具
很多设计师刚接触UX时,容易把原则当“金科玉律”——比如看到“易用性原则”就把所有功能堆首页,看到“简洁性原则”就把必要功能删得只剩框架。但实际上,UX原则的本质是“帮你站在用户角度想问题的工具”,不是“必须遵守的标准答案”。

举个反例:某阅读APP原本想贯彻“易用性原则”,把“书架”“分类”“我的”三个tab都放底部导航栏,结果用户反馈“太挤了,找不到想点的”。后来他们调整为“书架”(核心功能)放底部中间,“分类”藏在书架页的右上角,“我的”放右下角——既满足了用户快速找书的需求,又保持了界面简洁。这才是原则的正确打开方式:用原则解决问题,而不是用问题套原则。
用“用户中心原则”打破“我觉得”陷阱
很多产品的UX问题,根源都是“设计师/产品经理觉得用户需要”,而不是“用户真的需要”。比如我之前接触过一个教育APP,产品经理坚持要加“家长监督功能”(比如查看孩子的学习进度),结果上线后用户投诉“侵犯隐私”,使用率不到5%。后来他们做了30次用户访谈,才发现家长真正需要的是“孩子学习情况的总结报告”(比如“本周数学错题Top3”),而不是“实时监控”。
怎么落地“用户中心原则”?关键是用“实证”代替“直觉”。这里分享一个我常用的“用户需求挖掘技巧”——5W1H访谈法:
– Who:用户是谁?(比如“初中生家长,30-45岁,每天下班晚”)
– What:他们需要什么?(比如“快速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”)
– Why:为什么需要?(比如“没时间陪孩子写作业,想知道孩子哪里薄弱”)
– When:什么时候需要?(比如“每周五晚上,想周末帮孩子补短板”)
– Where:在哪里使用?(比如“地铁上、沙发上,用手机看”)
– How:他们现在怎么解决?(比如“问孩子,但孩子说‘还行’,没具体信息”)
用这个方法,你能快速从“我觉得”跳到“用户真的觉得”。比如上面的教育APP,调整功能后把“学习总结报告”放在家长端首页,每周五自动推送,使用率直接涨到了40%。
用“一致性原则”解决“用户学习成本”问题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:用某APP时,点“返回”键有时在左上角,有时在右上角;点“确认”按钮有时是蓝色,有时是橙色——结果每次操作都要“想一下”,越用越烦?这就是“一致性原则”没落地的问题。
“一致性原则”的核心是让用户不用学就能用。具体要做两件事:
1. 界面元素一致:按钮的颜色、形状、位置,导航的样式,文字的字体/大小/颜色,都要统一。比如微信的“发送”按钮始终是绿色,位置在输入框右侧;淘宝的“加入购物车”按钮始终是橙色,位置在商品详情页底部。
2. 交互逻辑一致:比如“左滑删除”“点击头像进个人主页”“长按出现更多选项”,这些常见的交互逻辑不要随意改变。比如某电商APP之前把“左滑商品”的功能改成“收藏”,结果用户反馈“习惯了左滑删除,现在总点错”,转化率下降了12%。
这里给你一份“界面一致性检查清单”,做设计时可以对照着查:
元素类型 | 检查项 | 示例 |
---|---|---|
按钮 | 主按钮颜色、形状、位置 | 主按钮用品牌色(比如橙色),圆角4px,放在页面底部居中 |
导航 | 底部tab的数量、图标样式 | 最多3-5个tab,图标用线性图标,尺寸24px |
文字 | 标题/正文的字体、大小、颜色 | 标题用苹方-bold 16px #333,正文用苹方-regular 14px #666 |
提示框 | 提示语的语气、按钮顺序 | 提示语用“请”“可以吗”代替“必须”“错误”,按钮顺序是“取消”在左,“确认”在右 |
用“容错性原则”把“用户犯错”变成“好感机会”
用户一定会犯错——比如误删聊天记录、输错密码、点错按钮。但很多产品的反应是“指责用户”(比如“密码错误,请重新输入”),而不是“帮用户解决问题”。其实,容错设计是提升用户好感的关键机会。
比如微信的“消息撤回”功能:用户发送消息后,48小时内可以撤回,还能附一句“我撤回了一条消息”——既解决了“发错消息”的问题,又给了用户台阶下。再比如某笔记APP的“版本回溯”功能:用户误删内容后,可以恢复到最近7天的任意版本,这个功能让它的用户满意度比同类产品高了28%。
怎么设计“容错功能”?分享3个常用技巧:
– 撤销/恢复:对不可逆操作(比如删除、发送),提供“撤销”功能(比如微信消息撤回);对可编辑内容(比如笔记、文档),提供“版本回溯”(比如飞书文档的“历史版本”)。
– 友好提示:把“错误提示”改成“解决方案提示”。比如输入密码时,不要说“密码错误”,要说“密码需要6-12位,包含数字和字母,你可以再检查一下”。
– 防误触设计:对重要操作(比如删除账号、支付),加“二次确认”。比如某银行APP删除银行卡时,会弹出提示“删除后无法恢复,确认要删除吗?”,还需要输入支付密码——既防止用户误操作,又让用户觉得“安全”。
用“简洁性原则”告别“功能堆砌”陷阱
很多产品经理的误区是“功能越多,产品越好用”,但实际上,用户需要的是“能快速解决问题的功能”,不是“越多越好的功能”。比如某外卖APP原本有“好友拼单”“会员折扣”“积分兑换”“美食攻略”等10个功能,结果用户反馈“找‘快速下单’要翻3页”。后来他们用“KANO模型”分析功能优先级,把功能分成三类:
– 基本需求:必须有的功能(比如“快速下单”“实时配送进度”)——放首页核心位置。
– 期望需求:用户希望有的功能(比如“会员折扣”“积分兑换”)——放“我的”页。
– 兴奋需求:用户没想到但会惊喜的功能(比如“美食攻略”)——放“发现”页。
调整后,APP的订单转化率提升了22%,因为用户能快速找到核心功能。简洁性原则不是“减功能”,是“把对的功能放在对的位置”。
用“反馈原则”让用户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”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:点了一个按钮,没任何反应,不知道是没点到还是系统卡了?这就是“反馈原则”没落地的问题。“反馈原则”的核心是让用户知道“操作成功了”“正在处理”“出问题了”。
比如某音乐APP的播放按钮:点击后,按钮会旋转180度,同时播放进度条开始动——这是“视觉反馈”,让用户知道“操作成功了”。再比如微信发消息的“叮咚”声——这是“听觉反馈”,让用户知道“消息发出去了”。还有手机的震动——比如点击支付按钮时震动一下,让用户觉得“支付成功了”。
怎么设计“反馈功能”?要注意“适度”:
– 视觉反馈:用轻微的动画(比如按钮变色、图标旋转)代替夸张的弹窗,避免干扰用户。
– 听觉反馈:用柔和的声音(比如“叮咚”“滴答”)代替刺耳的声音(比如“警报声”),避免用户反感。
– 触觉反馈:用短震动(比如100ms)代替长震动(比如500ms),避免用户觉得“烦”。
比如某购物APP之前点击“加入购物车”按钮时,会弹出一个大弹窗“已加入购物车”,结果用户反馈“挡住了商品信息,想再看一眼都不行”。后来他们把弹窗改成“底部小提示”(比如“××商品已加入购物车,点击查看购物车”),同时按钮变色1秒——既给了反馈,又不干扰用户。
最后想跟你说:UX原则不是“魔法公式”,不可能让你一用就做出“完美产品”。但它能帮你建立“站在用户角度想问题的思维方式”——比如看到一个功能,先想“用户会怎么用?”“用户会遇到什么问题?”“我能怎么帮用户解决?”。
比如我之前做的一个健身APP,用户反馈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”。我没有直接加“定制计划”功能,而是用“用户中心原则”做了100次访谈,发现用户真正需要的是“快速找到10分钟能完成的训练”(因为“没时间”)。于是我把“10分钟训练”放在首页顶部,还加了“根据你的健身目标推荐”(比如“想瘦肚子?试试这个10分钟核心训练”)——结果这个功能的使用率达到了60%,用户留存率提升了35%。
说到底,UX原则的应用,就是“把用户的需求变成产品的功能,把产品的功能变成用户的满意”。希望这份指南能帮你把原则从“PPT里的文字”变成“产品里的竞争力”。
原创文章,作者: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zube.cn/archives/3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