代码审查前的准备:先把规则“落地”
做代码审查前,最容易踩的坑是“没规则”——开发者不知道审什么,审查者不知道怎么审,最后变成“随便看看”。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先明确3件事:

1. 定义审查范围与级别
不是所有代码都需要“全民审判”,先给代码分个类,用规则减少无效消耗:
代码类型 | 审查级别 | 必须参与角色 | 核心检查点 |
---|---|---|---|
新功能模块开发 | 严格审查 | 开发+架构师+测试 | 设计合理性、性能瓶颈、边界条件 |
核心模块修改(支付/鉴权) | 严格审查 | 开发+测试+架构师+安全 | 逻辑漏洞、兼容性、安全风险 |
普通bug修复 | 常规审查 | 开发+测试 | 修复是否彻底、有无引入新问题 |
文档/注释更新 | 快速审查 | 开发自评 | 准确性、可读性 |
比如我们团队曾踩过“核心模块修改没让安全同学参与”的坑——一次支付模块的参数校验修改,开发只测了功能正常,没检查SQL注入风险,结果上线后被黑客扫到漏洞,后续直接把“核心模块修改必须加安全角色”写进规则里。
2. 制定可执行的检查清单
审查不是“看心情”,要把抽象的“代码质量”变成具体的检查项。比如前端代码的检查清单可以是:
– [ ] 有没有用ESLint修复所有error级别的规范问题?
– [ ] 复杂逻辑有没有写注释说明“为什么这么做”?
– [ ] 接口请求有没有做异常捕获(比如401、500处理)?
– [ ] 性能:有没有重复渲染(用React DevTools查过吗?)?
后端同学的清单可以加:
– [ ] 数据库操作有没有加索引?
– [ ] 接口返回格式有没有遵守统一规范(比如{code, msg, data})?
– [ ] 并发场景有没有加锁(比如库存扣减)?
把清单贴在团队wiki里,审查前先“对表自查”,能减少80%的基础问题。
3. 明确时间与反馈规则
最让开发者崩溃的是“提交审查后没人理”——我们团队的解决办法是:
– 审查请求必须在24小时内响应(紧急情况2小时内);
– 每次审查的代码量不超过200行(超过的话拆分成多个请求);
– 反馈意见要“具体”:不说“这段代码不好”,要说“这里的循环可以用map代替,复杂度从O(n²)降到O(n),参考xxx文档”。
审查流程:从提交到闭环的5步实战
流程不是“形式”,是确保问题被解决的关键。我们团队用的是“提交→初审→评审→修改→验证”的闭环流程,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输出:
1. 提交前:开发者先做“自我审查”
很多团队跳过这一步,直接把烂代码扔给别人——其实自我审查能解决60%的问题。比如:
– 跑一遍单元测试:确保覆盖率≥80%(核心模块≥90%);
– 用静态工具扫一遍:比如用SonarQube查Bugs和Vulnerabilities,0个才能提交;
– 模拟用户场景:比如改了登录逻辑,自己测一遍“密码错误3次锁定”是不是真的生效。
我们团队用GitHook做了强制校验:如果单元测试没通过,或者SonarQube扫出高风险问题,直接阻止代码提交——别把“垃圾”推到仓库里。
2. 提交审查请求:写清楚“为什么要改”
审查者最烦的是“看不懂的请求”——比如标题写“修改了一些代码”,描述里什么都没有。正确的请求要包含:
– 背景:为什么要改?比如“解决用户反馈的‘验证码过期后无法重发’问题”;
– 实现思路:用了什么方法?比如“把验证码有效期从5分钟延长到10分钟,同时加了过期提示”;
– 测试情况:测了哪些场景?比如“测了有效期内、过期后、重复发送3种情况,均正常”;
– 关联链接:比如Jira需求号、测试用例链接。
举个好例子:
标题:修复登录页验证码过期无法重发的bug
描述:
1. 背景:用户反馈验证码过期后点“重发”没反应(Jira号:PROJ-123);
2. 修改点:src/pages/Login.js 中第45行的倒计时逻辑,将“过期后禁用按钮”改为“重置倒计时并重新请求验证码”;
3. 测试:测了Chrome/Firefox/ Safari,过期后重发正常,接口返回新验证码;
4. 关联:测试用例链接xxx。
这样审查者能快速get重点,节省50%的理解时间。
3. 初审:自动化工具先“过滤”基础问题
别让人工做机器的事!用工具把规范、安全、性能的基础问题先筛一遍:
– 规范检查:用ESLint(前端)、Pylint(Python)、CheckStyle(Java)自动修复格式问题;
– 静态分析:用SonarQube、CodeClimate扫逻辑漏洞(比如空指针、SQL注入);
– 依赖检查:用Snyk、Dependabot查第三方库的安全漏洞(比如Log4j的漏洞)。
比如我们团队用GitLab CI做了“审查前置流水线”:
1. 开发者提交MR(合并请求);
2. 自动运行ESLint+单元测试+SonarQube扫描;
3. 若有失败,MR直接标“红”,无法进入人工审查;
4. 只有全部通过,才会通知审查者处理。
这个步骤让我们的人工审查效率提升了40%——再也不用花时间改“缩进不对”“变量名不规范”的问题。
4. 人工评审:聚焦“机器查不到的问题”
自动化工具解决了“有没有错”,人工要解决“好不好”。比如:
– 设计合理性:这个方案是不是最优的?有没有更简洁的实现方式?
– 业务对齐:有没有符合产品需求?比如“用户要求的‘默认地址优先’有没有做?”
– 可维护性:这段代码半年后别人能看懂吗?
评审时要注意反馈技巧:
– 用“事实+建议”代替“批评”:不说“你这代码写得真烂”,说“这段循环的复杂度是O(n²),用哈希表可以降到O(n),比如这样写xxx”;
– 对事不对人:聚焦代码问题,别扯“你上次也犯过这错”;
– 遇到分歧:先找数据——比如“我觉得这个方案性能更好”,不如贴个压测报告:“这个方案的QPS是1000,另一个是800,所以选这个”。
我们团队曾有次争议:开发想用Redis做缓存,架构师觉得用本地缓存更快。最后用压测数据解决——本地缓存的QPS是1.2万,Redis是8000,最后选了本地缓存,但加了“缓存过期时间”的兜底规则。
5. 修改与闭环:确保问题真的解决
审查不是“提意见就完了”,要盯着修改结果,直到闭环:
– 开发者修改后,要回复每个意见:比如“已用哈希表优化循环,复杂度降到O(n)”“已加缓存过期时间,30分钟刷新一次”;
– 审查者要重新检查:确认修改是否彻底,有没有引入新问题;
– 所有意见都解决后,才能合并代码。
比如我们团队有个“零遗漏”规则:MR里的每个评论必须有“已解决”或“待讨论”的标记,没处理完的MR不能合并——彻底解决了“意见提了但没改”的问题。
工具选型:不是越贵越好,要“适配团队”
市场上的代码审查工具很多,别盲目跟风,先想清楚团队的核心需求:
1. 先明确你的“工具需求”
- 小团队(≤10人):要“轻量级、易上手”,别搞复杂的企业级工具;
- 中大型团队(10-100人):要“集成性、可定制”,能对接现有流程(比如GitLab、Jira);
- 大型企业(≥100人):要“权限管理、审计功能”,满足合规要求。
2. 热门工具对比:选对不选贵
我整理了目前主流工具的核心特点,直接对号入座:
工具名称 | 核心优势 | 短板 | 最佳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GitLab CI | 与GitLab无缝集成,支持MR流程 | 静态分析功能较弱 | 用GitLab做代码管理的团队 |
SonarQube | 多语言支持,规则自定义,质量报告详细 | 配置较复杂 | 中大型团队,需要深度代码分析 |
CodeClimate | 可视化报告友好,自动生成审查建议 | 收费版功能才全 | 小型创业团队,注重易用性 |
Review Board | 集中式审查管理,评论功能强 | 界面较老旧 | 传统企业,需要跨仓库审查 |
Crucible | 集成Jira,权限管理完善 | 价格高,适合大企业 | 大型企业,需要合规审计 |
比如我们团队是20人的中大型团队,用GitLab做代码管理,所以选了“GitLab CI+SonarQube”的组合:
– GitLab CI管流程:自动跑前置检查,通知审查者;
– SonarQube管深度分析:扫逻辑漏洞、性能问题,生成质量报告。
而我朋友的小型创业团队(5人),直接用CodeClimate——界面简单,不用配置,自动生成“改进建议”,完全满足需求。
避坑指南:解决审查中的“老大难”问题
1. 如何避免“走过场”?
- 用“结果导向”替代“流程导向”:比如把“审查通过率”改成“审查后bug率”——如果审查过的代码上线后bug率下降,说明审查有效;
- 定期复盘:每个月开一次“审查总结会”,看哪些问题反复出现,比如“本月50%的bug是‘边界条件没处理’,下次审查重点查这个”。
2. 如何处理“审查者拖延”?
- 给审查者“绑定责任”:比如MR的审查者是“模块负责人”,如果拖延,直接在群里@他;
- 用“超时提醒”工具:比如GitLab可以设置“MR超过24小时未处理,自动发邮件+Slack提醒”。
3. 如何让新人快速融入审查?
- 写“审查模板”:给新人一个“填空式”的审查指南,比如“检查1:有没有遵循代码规范?是→打勾;否→标注问题”;
- 配对审查:让新人跟资深开发者一起审代码,边审边学——我们团队的新人都是“跟着审3次,再自己审”,最快2周就能独立做审查。
最后:代码审查的本质是“团队协作”
很多人把代码审查当成“找错”,但其实它的核心是传递知识——资深开发者把经验传给新人,团队把业务逻辑和设计思路统一,最终让代码变成“可传承的资产”。
比如我们团队的“审查笔记”文化:每次审查遇到经典问题,都会写成“案例”贴在wiki里,比如“如何避免Redis缓存穿透?”“支付模块的参数校验要点”,新人看这些案例,比看文档管用10倍。
代码审查不是“负担”,是团队成长的“阶梯”——把流程落地,用对工具,它会变成你团队的“质量护城河”。
原创文章,作者: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zube.cn/archives/3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