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搞懂:技术债务的3种类型
技术债务不是抽象概念,而是“为了短期效率牺牲长期质量的具体选择”——比如赶上线砍了单元测试、选了不成熟的框架、旧代码没人维护等。我见过很多团队把所有问题都归为“技术债”,但其实它分3类,每类的解决方式完全不同:

类型 | 常见例子 | 对项目的影响 |
---|---|---|
业务驱动型 | 为赶上线砍功能、硬编码业务规则 | 后续改需求要“拆东墙补西墙”,容易出 Bug |
技术选择型 | 选了不成熟的框架(如早期的Vue 3 beta版) | 框架迭代快,旧代码兼容成本高 |
维护型 | 没人管的旧模块、过期的依赖库(如jQuery 1.x) | 新人不敢碰,故障频率高,性能越来越差 |
比如我之前接触的某零售项目,为了赶“618”上线,把“库存扣减”的原子性逻辑砍成了异步处理——结果大促当天出现“超卖”,后续花了3周才补回事务逻辑,这就是典型的业务驱动型债务。
怎么找:技术债务的4个识别工具&方法
技术债务不会自己“跳出来”,得用工具扫描+人工验证结合的方式找。我整理了团队常用的4个方法,直接抄作业就行:
1. 用代码静态分析工具抓“显性债务”
这类工具能直接扫描代码里的“坏味道”——比如重复代码、未使用的变量、不符合规范的命名。常用工具:
– Java项目用SonarQube:能生成“技术债务报告”,甚至算出“偿还时间”(比如“修复这些问题需要32人天”);
– 前端项目用ESLint+Prettier:配置好规则后,每次提交代码都能自动检查;
– Python项目用Pylint:能找出“unused import”“变量名太长”等问题。
举个SonarQube的实际操作例子,用Maven扫描Java项目:
# 运行SonarQube扫描(需先启动SonarQube服务)
mvn sonar:sonar
-Dsonar.projectKey=my-retail-project
-Dsonar.host.url=http://localhost:9000
-Dsonar.login=sqa_1234567890abcdef # 替换成你的token
扫描完成后,打开SonarQube后台,就能看到这样的结果:
「该项目技术债务总额:45人天,主要来自“重复代码”(占60%)和“缺少单元测试”(占30%)」
2. 用依赖分析工具查“隐性债务”
过期的依赖库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债务——比如用了有安全漏洞的log4j 2.0
,或者用了不再维护的requests 1.0
。常用工具:
– Dependabot(GitHub内置):能自动检测依赖更新,并生成PR;
– Snyk:不仅能查漏洞,还能给出“修复建议”(比如“把axios从0.21.1更到0.24.0”);
– npm audit(前端专属):运行npm audit
就能看到依赖的漏洞列表。
3. 用“团队访谈”挖“藏在心里的债务”
有些债务是“隐形”的——比如开发“最不想碰的模块”,或者“每次改需求都要加班的功能”。我常用的方法是“痛点投票”:
– 找个会议室,让开发每人写3个“最头疼的模块/功能”,贴在白板上;
– 统计票数,得票最高的前3个模块,肯定是“债务重灾区”。
比如我之前的团队,投票结果显示“用户地址模块”得票最高——追问后才知道,这个模块是3年前的外包写的,没有任何文档,逻辑全靠“猜”,每次改地址规则都要花2天测。
4. 用“业务影响评估”定“有伤害的债务”
不是所有债务都要管,但影响业务的债务必须优先处理。比如:
– 某个支付模块“每月出3次故障”,导致用户投诉——这是“高影响债务”;
– 某个后台管理系统的“导出Excel”功能很慢,但只有运营用——这是“低影响债务”。
评估标准可以参考这3个问题:
– 这个模块的故障会影响多少用户?(比如支付模块影响所有用户)
– 故障会造成多少收入损失?(比如超卖导致退款10万元)
– 修复后能提升多少效率?(比如把导出Excel的时间从5分钟降到30秒)
排顺序:用2个模型定技术债务的优先级
找到债务后,别立刻“all in”——80%的精力要放在20%的高价值债务上。我常用2个模型排序:
1. 二维优先级矩阵
把债务按“业务影响程度”和“修复成本”分成4类,直接看表格:
象限 | 例子 | 处理方式 |
---|---|---|
高影响×低成本 | 修复支付模块的“重复扣款”Bug | 1周内完成(优先级最高) |
高影响×高成本 | 重构用户地址模块(无文档) | 纳入下季度迭代计划 |
低影响×低成本 | 优化后台导出功能的代码注释 | 日常开发顺手做 |
低影响×高成本 | 把jQuery换成Vue 3(仅后台用) | 暂时放一放 |
2. RICE评分模型(更量化)
如果想更精准,可以用RICE模型算分,公式是:
RICE得分 = (影响人数×影响程度×置信度)÷ 修复工作量
- 影响人数(Reach):比如“这个模块每月影响10000用户”;
- 影响程度(Impact):用1-3分打分(1=小影响,3=大影响);
- 置信度(Confidence):用百分比表示(比如“修复这个Bug有90%把握”);
- 修复工作量(Effort):用“人天”计算(比如“需要2人天”)。
举个例子:
– 支付模块的“重复扣款”Bug:Reach=10000,Impact=3,Confidence=90%,Effort=2;
– 得分=(10000×3×0.9)÷2=13500——优先级最高。
怎么解:技术债务的3种化解策略
终于到“解决”环节了!我总结了3种策略,对应不同类型的债务:
1. 快速偿还:解决“高影响×低成本”的小债务
这类债务像“房间里的小垃圾”,顺手就能清掉——比如:
– 补写某个接口的单元测试(1人天);
– 把“var”改成“let/const”(前端项目,半小时);
– 升级有安全漏洞的依赖库(比如把log4j从2.0升到2.17.0,1小时)。
我团队的做法是“每周留10%的时间处理小债务”——比如每周五下午,大家不做新需求,专门修这些“小问题”,积少成多。
2. 渐进式偿还:化解“高影响×高成本”的大债务
大债务不能“一刀切”,得拆成“小任务”慢慢还。比如重构一个旧模块,可以分3步:
1. 先“止血”:给旧模块加监控(比如用Prometheus监控响应时间),防止出大故障;
2. 再“搭桥”:写一个“新模块”,把旧功能慢慢迁移过去(比如先迁移“用户登录”功能,再迁移“用户信息修改”);
3. 最后“拆旧”:等新模块稳定后,把旧模块下线。
比如我之前的电商项目,重构“库存模块”用了2个月:
– 第1周:给旧库存模块加监控,能实时看到“扣减次数”和“错误率”;
– 第2-6周:每周迁移1个功能(比如“添加库存”→“扣减库存”→“查询库存”);
– 第7-8周:下线旧模块,全量用新模块。
3. 债务置换:用“新债务”代替“旧债务”
有时候“旧债务”太麻烦,不如换个“更便宜的新债务”。比如:
– 旧债务是“用PHP写的后台管理系统,没人会维护”;
– 新债务是“用Vue 3+Element Plus重写,虽然要花1个月,但后续维护成本低”。
置换的判断标准是:新债务的“长期成本”要远低于旧债务。比如重写后台系统花1个月,但后续每年能省5个月的维护时间——这就值。
避坑点:别踩这2个管理误区
最后提醒2个常见错误,我踩过坑,你们别再犯:
1. 不要追求“零技术债务”
有些团队觉得“技术债务必须清零”,这是错的——适当的技术债务是“合理成本”。比如为了赶上线砍功能,只要后续能补回来,就是可接受的。我见过一个团队,为了“零债务”把上线时间推迟了3个月,结果被竞品抢了市场——这才是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”。
2. 不要把债务甩给“新人”或“运维”
技术债务是团队的共同责任,不是“谁写的谁修”。我之前的团队有个规定:每个模块的“债务负责人”是当前维护者,不管代码是谁写的——比如新人接手旧模块,团队要给TA留“熟悉时间”,甚至派老人带教。
技术债务不是“洪水猛兽”,它更像“信用卡”——用好了能帮你“超前消费”(赶上线、抢市场),但得按时“还款”(修复债务)。关键是要“先识别、再排序、最后慢慢还”,别等债务“滚雪球”才想起处理。
最后问你个问题:你团队里“最头疼的技术债务”是什么?评论区聊聊,我帮你出主意~
原创文章,作者: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zube.cn/archives/325